在大練寺境內,曾經湧出被稱為「練貫水」的名泉。據說是因曾為開創大津宮的天智天皇的御衣練絲而得名。據說豐臣秀吉也曾造訪大練寺,品嚐用此水沖泡的茶後大為滿意,此後家臣每日都會從京都聚樂第前來取水。另外,該...
為淨土真宗的發展奠定基礎的蓮如上人,從比叡山僧兵發動的真宗迫害之難中逃脫,當逃至大津時,有人企圖殺死蓮如而在上人的飯菜裡下毒。對此毫不知情的上人拿起筷子正要入口時,平日疼愛的小狗突然打翻了飯菜,一口氣...
天正10年(西元1582年)6月2日,明智光秀將主君織田信長打敗於京都本能寺。在那之後僅10多天,在同月的13日,光秀在山崎戰役中敗於羽柴秀吉。這時,占領安土城的光秀女婿明智左馬之助在接到岳父噩耗後,...
弘仁6年(西元815年),弘法大師空海在諸國行腳時,在大石一帶立木山的山腹中發現了一棵發光的靈木。他想:「這一定也是佛的指引。」準備朝靈木走去,卻發現眼前是瀨田川的激流,怎樣也無法渡過而一籌莫展。這時...
從前在大津的柴屋町煙花巷有一位叫做多賀花的妓女。與綢緞莊的夥計善兵衛相戀,但以夥計的身份是絕無可能為妓女贖身的。二人認定在世上終究無法相伴而萬念俱灰,立下來世之約投身瀨田川自盡。二人的屍身浮出石山寺周...
根據傳說,從前湖北的竹生島有三座島,其中之一是從琵琶湖流入瀨田川形成陸地的大日山。「大日山」之名的由來是奈良時代的僧人行基,他將整座山視為大日如來的姿態,在山頂部的自然石上雕刻了頭部。登山口有「大正四...
據傳這是奈良時代營建保良宮的基石。在當地被用來祈雨,流傳著「向雨壺祈願,並燒烤臍石的話就會下雨」的傳說。所謂「雨壺」是指雨壺神社,現在遷移到了近津尾神社的境內,原來的舊社則是在國分團地南側的山腳下供奉...
雲住寺與因消滅三上山的大蜈蚣而聞名的藤原秀鄉有著很深的淵源。應永15年(西元1408年)10月14日,由秀鄉第14代子孫蒲生郡小御門城主蒲生高秀修建,作為供養秀鄉的寺院。這裡也作為瀨田唐橋的守護寺備受...
西元859年,智證大師圓珍為尋求建造三井寺的良材進入太神山。圓珍對每晚發出金色光芒的此山感到不可思議,登上山頂後,發現山頂的大岩石上坐著一位老翁。老翁告訴圓珍:「我已恭候大師多時。此山中有發光的靈木,...
某日,藤原秀鄉在經過瀨田唐橋時,橋中間一條長達20丈(約60公尺)的大蛇橫在路中。正當大家因恐懼大蛇無法過橋而愁眉不展時,秀鄉淡然地跨過了它的脊背。這時大蛇叫住了他說道:「我是瀨田川的龍王。從未遇過像...
大練寺相傳於平安時代的貞觀18年(西元876年),由圓海和尚創建。起初為天台宗的寺院,衰退後於慶長年間再度興盛改宗為曹洞宗。境內留存著據傳是為天智天皇御衣練絲時使用的水井,從前曾作為「練貫之井」被列為...
安養寺據傳是在貞觀4年(西元862年)由天台寺門宗的開祖智證大師創建,之後改為淨土真宗。作為於危難中解救蓮如上人的「替身名號石」舊址,尤其受到真宗信徒的信仰。本尊木造阿彌陀如來坐像據說為平安時代後期的...
華階寺為淨土宗的寺院,起源於天文元年(西元1532年)由僧人西念在傳說是藤原秀鄉館舊址的土地上建立的。境內安置著與藤原秀鄉有關的「月見石」和「矢根地藏」,他因消滅三上山大蜈蚣的傳說而聲名遠播。矢根地藏...
建於眺望鹿跳溪谷的立木山的山腹,位於800級石階盡頭的寺院。 據傳該寺起源於弘仁6年(西元815年),弘法大師到訪此地時在山中發現一棵發光的靈木,遂將該靈木保持立木形態雕刻成觀音像,並建立了一座寺院。...
秋葉神社的祭神是加具都智命和大國主命二位神明。社內的丘陵是一座建於4世紀末至5世紀初的前方後圓墳,名為茶臼山古墳,全長122.5公尺,規模位居全縣第二。此外,關於秋葉神社的由來有這樣一個說法,據說神社...
這是位於太神山山頂附近的天台寺門宗的寺院,正式名稱為「太神山不動寺」。該寺於平安時代初期的貞觀元年(西元859年),由復興三井寺的智證大師圓珍創建。本尊為圓珍創作的不動尊像。被指定為重要文物的正殿為南...
粟津原戰役是指壽永3年(西元1184年)1月20日,在近江國粟津發生的木曾義仲與源義經之間的戰役。在之前的六條河原之戰中落敗的木曾義仲計劃向北陸逃跑中途軍隊潰散,據說到達粟津時僅剩義仲、今井兼平、巴御...
本多神社的祭神是備受景仰的本多家中興之祖本多忠俊、忠次、康俊和俊次。其中,康俊和俊次曾擔任膳所藩藩主。本多神社是由舊膳所藩士等有志之士於明治16年(西元1883年)建立的,神紋是本多家的家紋「立葵紋」...
瀨田川自琵琶湖向南流淌,在田上關津町至下游鹿跳橋一帶流入峽谷,河道狹窄。河岸岩石在激流的沖刷下形態千變萬化,形成了許多形似水瓶,名為「壺穴」的小洞。關於「鹿跳」一名,據傳弘法大師空海來到此地,正為渡河...
在東海道線大谷町至追分町,大津算盤與大津繪和大津縫針等均被視為代表大津的特產進行販售。大津算盤源於慶長17年(西元1612年),是長崎奉行長谷川藤廣的隨從片岡庄兵衛在長崎以明朝傳入的算盤為參考,凝聚創...
明治6年(西元1873年),政府頒布徵兵令,要求日本全國青年男性應召入伍。明治8年(西元1875年),編成的陸軍步兵第九連隊駐紮進了現在御陵町附近的屯所中。自那以後,大津也染上了軍都的風貌。而現在,駐...
在京阪石場站至島關站沿線,可以看到一條高約50公分,將鐵路與湖岸道路隔開的石牆。這段石牆曾經是琵琶湖岸石牆的頂部,也是圍湖造陸之前的水位線。石牆上還殘留著下牆用的石階,看著曾被用來洗衣的石階,倍感時代...
江戶時代的大津港有許多名為「關」的卸貨點。在船隻往來頻繁的港口上,人們會在湖岸建起常夜燈指明航路。小舟入的常夜燈建於文化5年(西元1808年),高5.4公尺。燈的石面上刻著大津守護者「舟方中·小舟入茶...
所謂「本陣」,就是江戶時代設在驛站內專供大名和公家等高級官員住宿的旅館。在大津宿有兩間本陣,分別是肥前屋九左衛門宅和大坂屋嘉右衛門宅。大津是北國街道與東海道的匯合之地,同時也是重要的湖運樞紐,商業活動...
所謂車石,就是雕刻著車轍印的花崗岩石板。文化元年(西元1804年),人們利用車石耗時兩年鋪設了一條從大津八丁直通京都三條大橋的全長三里(約10公里)的牛車專用道。但明治以後,隨著鐵路的開通,石鋪路的任...
舊逢坂山隧道全長664公尺,明治13年(西元1880年)京都至大津間的鐵路開通時完工。當時的鐵路幾乎都是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完成的,舊逢坂山隧道是首條由日本人獨自施工建設完成的鐵路。大正10年(西元192...
小關越位於逢坂越北側的山中,是一條由三井寺町直達藤尾奧町的捷徑。這條小路全長僅有4公里,卻自古就是連接京都和近江的交通要道。逢坂越有「大關」,因此小關越與之對應稱為「小關」。據鐮倉時代的《海道記》記載...
札之辻是北國海道和東海道的交叉路口,其名來源於江戶幕府在此設立用來公布法令的「高札」。札之辻建有調配驛站人手和馬匹的人馬會所,附近的八丁筋上旅館和專供大名住宿的指定旅店「本陣」鱗次櫛比。札之辻一帶運輸...
山中越是一條路,始於滋賀里,穿過志賀峰,經過山中町,直通京都北白川。山中越又稱「志賀山越」,是連接大津與京都兩地的最短路線,自平安時代起就是交通要道。山中越是和歌中經常出現的與近江有關的名詞,《古今和...
如意越是一條路,始於三井寺,穿過如意岳直通京都鹿谷。如意越自大津翻山而過直達京都,是三井寺的僧侶等常走的捷徑。這裡也曾是源平爭亂、南北朝內亂等戰事中兩軍相會的戰場,在《平家物語》和《太平記》都有提及。...
據說江戶時代彥根藩的棧房「佐和藏」位於此地湖岸,彥田稻荷神社就曾供奉於棧房建築內。廢藩置縣後,彥田稻荷神社依舊被信奉,並在戰後轉移至現地。彥田稻荷神社的祭神以彥田稻荷大神為主神,同時還合祭著彥丸稻荷大...
蛭子神社的祭神是蛭子尊。神社坐落於民宅之間的空地上,入口處配有鳥居和網格柵欄門,內部擋雨棚內有一座「一間社流造」樣式的正殿。蛭子神社的由來不詳,但根據《大津市志》記載,坂本的榊宮社曾有神木傾倒,人們便...
倭神社建立在赤塚古墳的墳丘之上,因此又有「赤塚大明神」的稱號。倭神社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史料記載,由來也尚不清楚,但據說神社的祭神是天智天皇的皇后倭姬。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根據傳說,赤塚古墳內埋葬著...
馬神神社又稱「興生相生大神宮」,原址位於大津宿用於調度人馬的人馬會所屬地內,明治43年(西元1910年)遷至現址長等神社境內。根據神社內傳說,寬永年間爆發了牛馬疫病,大量牛馬病死,當地從京都吉田神社迎...
山上不動堂是元慶年間由三井寺之祖智證大師圓珍建立的佛堂。山上不動全稱「山上浪切不動尊」,其本尊為佛堂內部悄然佇立著的磨崖佛。磨崖佛上刻有「仁治三年」的銘文,是一尊年代非常久遠的石佛。 因與比叡山延曆寺...
宇佐八幡神社的祭神是應神天皇,神社位於近江神宮西側宇佐山的中腹處。據三井寺《寺門傳記補錄》記載,治曆元年(西元1065年),源賴義受到了自行皈依佛門的行觀僧正的幫助,在宇佐山建立了宇佐八幡宮的分社。在...
粟津神社有三位祭神,分別是大國主命、田中恆世和粟津開發之祖大導寺田端之介。粟津神社是膳所的總社,廣受人們的信奉。 恆世神是與陽炎神一同降臨到粟津地區的神明,因為降落在田地之中,所以被稱為「田中恆世」。...
戶隱神社自古以來就是平津村的鎮守,因而受到村民的崇敬。據說神社是在平安時代中期迎請信濃國戶隱大明神而建立的,祭神是天手力男神。天手力男神是在記紀神話中出現過的神明,祂拉開了天照大神藏身處天岩戶的大門,...
芭蕉翁經塚之碑於安永9年(西元1780年)建於近津尾神社境內的幻住庵舊址前。據傳,僧人蝶夢致力於復興義仲寺,而他的門人們則為了供養松尾芭蕉,在收集來的小石子上每顆只寫一個字,組成「一石一字法華經」埋入...
天保3年(西元1832年)12月,正逢木曾義仲650年忌日之際,義仲的末裔,即江戶幕府的侍醫源義長在義仲寺境內建立了木曾義仲遺蹟之碑。碑高1.7公尺,題字「朝日將軍木曾源公遺蹟之碑」,並刻有撰文。義仲...
早尾神社坐落於長等山的中腹處,歇山頂樣式的正殿中供奉著建速素戔鳴尊。另外,配殿供奉著猿田彥,正對面左側的兒大友社中供奉著大友皇子之子大友與多王。根據社內傳說,早尾神社始於貞觀年間,智證大師圓珍重建三井...
舊膳所藩烈士之碑於昭和7年(西元1932年)10月21日在本多神社境內建立。石碑表彰了由膳所藩的11名尊王攘夷派人士,以及3名脫藩勤王志士組成的14名烈士的殉難事蹟。在幕末動亂期,14人因「企圖暗殺將...
俳聖松尾芭蕉於元祿3年(西元1690年)4月入住幻住庵,使用這泉清水過起了隨心所欲自給自足的生活。芭蕉在其俳句代表作《幻住庵記》中寫道:「有時來了興致,取谷中清水自炊。懷想西行庵,清水滴落一片空寂,外...
今井兼平是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因對同奶弟兄木曾義仲竭盡忠義而為人熟知。壽永3年(西元1184年),兩人被源義經的軍隊追殺而逃往粟津,途中兼平得知義仲已死,隨即拔刀刺喉,落馬身亡。兼平悲壯的結局在《平家...
大日寺坐落於大日山山頂,現在是一座沒有住持的「無住寺」。 關於「大日山」名稱的由來,據說奈良時代的僧人行基將整座山看做大日如來,並在山頂的岩石上雕刻了如來的頭部,因此而得名。但是,山頂上的佛像是一尊秘...
瀨田川是琵琶湖唯一的流出河,河上的唐橋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也是軍事上重要的戰略據點。瀨田城臨橋而建,代代由山岡氏族擔任城主。 織田信長的手下山岡景隆作為守護瀨田唐橋的城主活躍於戰國時代,深得信長的信任,...
北大路御靈神社的祭神是弘文天皇,神社與位於西庄的石坐神社互為一體。據傳,因為此地距離在壬申之亂中戰敗的大友皇子的離世之地很近,所以選在此地祭祀。神社的正殿是單間寬簷的「一間社流造」樣式,為元祿6年(西...
新宮神社位於伽藍山南麓名為「寺邊之森」的樹林中,周圍分布著石山寺的建築。主神是伊弉諾尊和伊弉冉尊。 據傳,在壬申之亂中潰敗的大友皇子是在石山寺周圍自裁的。後人為了祭祀大友皇子及其族人,在石山寺境內建造...
現在的西蓮寺是一座淨土宗寺院,但根據寺起源記的記載,西蓮寺原名為「寺邊總堂」,原為石山寺的舊址。西蓮寺正殿內安置著被認為是江戶時代中期作品的木像阿彌陀如來像。此外,寺院的境內墓地中還有一座比翼塚,相傳...
祭神是奈良時代官員兼學者的右大臣吉備真備。據傳,南鄉御靈神社是在應安6年(西元1373年)2月,迎請京都下御靈神社的分靈建成的。所謂「御靈神社」,是為祭祀因政變等而死於非命的人們的怨靈,並將其奉為防疫...
鳥居川御靈神社的祭神是弘文天皇。據傳,在壬申之亂中戰敗的大友皇子在此處的「隱山」中自裁。白鳳4年(西元675年),大友皇子的兒子大友與多王為祭祀其父在天之靈而建造了這座神社。 神社現存的正殿是在江戶時...
橫尾山古墳群建於7世紀前半的古墳時代末期,原址位於瀨田川左岸,瀨田丘陵西側,從古墳群的30座古墳中出土了須惠器、鐵鈴、和同開珎古幣等多種文物。由於京滋繞道建設需要,古墳群中最大的一號古墳已整體轉移至建...
祭神是譽田別尊,為八幡神的化身。曾被稱為「近津尾八滿宮」。據傳承安3年(西元1173年),後白河院行幸石山寺之時,曾命令石山寺座主公祐僧都在此地建立石山寺的祈禱之宮。 神社境內有因松尾芭蕉借住而聞名的...
國分大塚古墳位於瀨田川西岸附近的國分一丁目,是一座前方後圓墳。古墳全長45公尺,在前面方形部分和後面圓形部分分別設有橫穴式石室。國分大塚古墳建於6世紀中期,是湖西地區最晚建成的古墳。 現在,石室已經打...
這是與天智天皇淵源頗深的祭典,在近江神宮和石坐神社舉行。 據《日本書紀》記載,天智10年(671年)4月25日,天智天皇在日本首次使用漏刻計時,並用敲鐘及打鼓的方式向大津京的民眾報時。這一天換算為西曆...
這項儀式從昭和31年(1956年)延續至今,目的是為了向琵琶湖宣告春天來臨。 在祈禱湖上安全的同時,感謝水的恩賜,呼籲琵琶湖的環保等。 在湖上遊行中,由乘坐主船密西根號巡遊的市長和一日船長主持,將寓意...
在義仲寺翁堂安放的木造松尾芭蕉像手持佛具之一的如意。將如意更換為白扇的儀式就是奉扇會。這是在明和6年(1769年),由無名庵的重建者・僧人蝶夢創立的。 奉扇會當天,在俳句愛好者們會集的翁堂,於芭蕉像前...
這是將「蹴鞠之神」精大明神作為祭神的平野神社的祭禮。 蹴鞠誕生於中國,於飛鳥時代伴隨佛教傳入日本。之後,在平安時代興盛起來,作為以貴族為中心的藝能普及開來。 在祭典當日,由京都蹴鞠保存會在正殿前的廣場...
這裡是篠津神社。 這裡自古以來就被供奉作為中庄村的守護神。篠津神社的始建年代不得而知,但根據房梁上雕刻的「康正二年(1465年)」字樣判斷,此神社在室町時代中期已經建成。供奉的祭神是素盞鳴命。 現在的...
這是作為湖國(滋賀)三大祭典之一而聞名的天孫神社的祭禮。在秋高氣爽的時節,華麗的13台山車伴隨著鏗鏗鏘鏘的鑼鼓伴奏聲在各處表演巧妙的人偶,在市區一帶巡遊。 據《牽山由來覺書》記載,大津祭的發祥是從慶長...
這是「近江一宮」建部大社的祭禮。作為點綴瀨田川夏季的盛大祭典,神轎乘坐遊船巡視河川,充分體現了水鄉大津的特色。這是源自日本武尊東征時率領船隊乘風破浪的故事。 祭典當日,從建部大社出發的大小神轎,到達瀨...
這是在唐崎神社舉行的夏季祭禮。也被稱作「夏越之祓」,為人們驅邪除穢,祈禱健康地跨越炎夏。 在這一天,參拜者向寫有名字的紙人偶吹氣,將罪業污穢一起流入琵琶湖,穿過設置在境內的茅草環淨化自身。到了傍晚,由...
這裡是關蟬丸神社。 通常認為,關蟬丸神社是作為平安京東入口「逢坂之關」的鎮守神,同時也作為守護街道安全的道祖神而創建的。關蟬丸神社的上社與下社相互分離,上社的祭神是猿田彥命,下社的則是豐玉姬命。天慶9...
這裡是唐崎之松。 唐崎之松是唐崎神社的神木,又被稱為「琵琶湖的靈松」。 根據神社內的傳說,天正9年(1581年),此處原有的松樹因大風而倒下,當時的大津城主・新庄直賴等人因惋惜那棵松樹,於是在天正19...
這裡是唐崎神社。 唐崎神社附屬於日吉大社。相傳始建於持統天皇時代,供奉女別當神。唐崎神社曾被稱為「女別當神社」,傳說此神社對婦女疾病非常靈驗,因此女性信眾特別多。此外,唐崎神社自古以來就是消災除厄的知...
這裡是原琵琶湖飯店。 昭和9年(1935年),為了吸引外國遊客前來觀光,原琵琶湖飯店作為縣內首座國際飯店而建立。飯店建築的設計師是因東京歌舞伎座等建築而聞名的岡田信一郎,他的設計使鋼筋水泥的建築呈現出...
這裡是滋賀縣縣廳舍本館。 現在的滋賀縣縣廳舍本館建築物是佐藤功一與國枝博共同設計的,於昭和14年(1939年)5月竣工。佐藤功一擅長縣廳舍建築設計,曾參與東京日比谷公會堂的設計,國枝博也是建築裝飾設計...
這裡是舊膳所城下町。 江戶時代,德川家康廢了大津城,建立了膳所城。一般認為這是為了劃分城市的功能,將大津作為商業都市,將膳所作為軍事都市發展。 膳所的城下町包括西庄村、膳所村、別保村等五村,東海道也穿...
這裡是和田神社。 根據社內傳說,和田神社始建於白鳳34年(675年)。祭神是掌管水的高龗神。建立初期曾被稱為「元天皇社」或「八大龍王社」。和田神社曾在江戶時代被膳所城下町五村之一的木下村作為氏族神崇拜...
這裡是穴太廢寺遺蹟。 穴太廢寺遺蹟是大津京關聯遺蹟之一,是於大津京以北的穴太地區發現的寺院遺蹟。 昭和59年(1984年)的考古調查研究表明,此廢寺遺蹟擁有兩套建造時期不同的伽藍配置。始建時期的伽藍配...
這裡是正法寺。 正法寺建於京都與滋賀邊界海拔443公尺的岩間山山腹,全稱「岩間山正法寺」。作為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的第十二號札所而聞名。正法寺始建於養老6年(722年),來此地修行的泰澄法師將千手觀音...
這裡是南滋賀廢寺遺蹟。 南滋賀廢寺遺蹟是大津京關聯遺蹟之一。 昭和初期,為了探明大津京的具體位置而同時對南滋賀廢寺遺蹟和崇福寺遺蹟進行了考古發掘調查。南滋賀廢寺遺蹟的伽藍配置與飛鳥地區(奈良縣)的川原...
這是志賀大佛。 志賀大佛位於連接都城與近江的志賀越道沿途,是一尊石雕大佛。 巨大的花崗岩上雕刻著高達3.1公尺的阿彌陀如來坐像。志賀大佛體勢莊嚴,面部表情自然流露出溫柔的神態,是鎌倉時代(13世紀左右...
大津繪是在江戶時代初期的寬永年間(17世紀前半)於東海道大津宿的大谷町及追分町售賣的一種民間繪畫,因樸素悠然的線條與幽默而富有寓意的主題等而頗受眾人青睞。 正如松尾芭蕉所說,「大津繪師一支筆,正月年初...
這裡是大津百町館。 江戶時代,大津因為驛站街區、港口區和園城寺(三井寺)的周邊發展而非常繁華。元祿年間(17世紀後半期),大津已經成為了町數100餘町,人口11萬8千多人的繁榮商業都市。因其繁華景象而...
這裡是大津祭曳山展示館。 大津祭是湖國三大祭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鑼鼓笛聲的伴奏中,13台華麗的山車自京町三丁目的天孫神社啟程,在市街一帶遊行。大津祭中使用的山車皆為江戶時代製作,其特點是...
這裡是崇福寺遺蹟。 崇福寺是奉天智天皇之命,為了鎮守大津京而建成的寺院。通常認為崇福寺是在大津京遷都的翌年(668年)建成的,因此近年,崇福寺遺蹟作為解開大津京所在地之謎的關鍵而備受矚目。 從京阪電鐵...
這裡是百穴古墳群 百穴古墳群坐落於滋賀里的山中,位於志賀越道的沿途上。古墳群中的古墳皆因風化侵蝕而損毀,但依舊保持著半圓形橫穴式石室的樣式,形成一個個直徑10公尺左右的小圓墳。從石室的構造推斷,古墳群...
為近江八景之一。在描繪從東海道的膳所到瀨田一帶松並木景象的「栗津的晴嵐」中,因強風讓枝葉有著像是喧鬧的感覺關係,所以被稱作為「晴嵐」。現在走在將「栗津的晴嵐」之風景復元的松並木的步道,可沿著湖岸慢慢散...
1685 年,松尾芭蕉初次拜訪大津後,就深深愛上了大津風光,在此也擁有著許多門徒。在近津尾神宮近內的幻住庵,是芭蕉的門徒之一,菅沼曲水修改了叔父的庵宅後提供給芭蕉居住的地方。之後芭蕉在此撰寫了文學歷史...
瀨田的唐橋,同時也被稱作為「勢多橋」。作為古代的壬申之亂時激戰的舞台被人所知。之後,由於作為從東國經瀨田川到京都的唯一一座橋關係,成為交通要所。每每在戰爭時成為軍事目標,在歷史上遭遇燒毀的苦頭。但因為...
石場的常夜燈是1845年所完成。作為從石場到對岸的矢橋間的渡船記號使用。高8.4 米的大型常夜燈的基壇上,刻有大津,京都,大阪等渡船們的姓名。之前被放置在大津警察署中,昭和43年時遷移至縣立琵琶湖文化...
石坐神社據傳是在天智天皇時所創建。神社中所祭祀的神明分別為天智天皇,弘文天皇等,是在「延喜式」中也有記載的古社。另外也稱作為八大龍王社, 也有祭祀著水神。石坐神社之名,是因為在以前是位於御靈殿山中的一...
膳所城是1601年所建築的城堡,別名為石鹿城。本丸為突出到琵琶湖的水城構造,作為膳所蕃主本多家6萬多石的居住城堡,以其雄姿為榮。1870年廢城後,其城門等遺構等,分別移築至大津市內的數十座神社中。本丸...
傳說膳所神社士在奈良時代所創建。平安時代末期到室町初期左右,來自各諸將的篤定信仰,在神社的記傳中有記錄著由豐臣秀吉以及秀吉的夫人北政所,德川家康等所贈送的神器。表門是在1870年時,同明治維新時廢城的...
蘆花淺水莊是膳所出身的近代日本畫壇的巨匠,山原春舉的別邸。(建築物為重要文化財產)。別墅內建立了一座祭祀老師森寬齋等的記恩堂,庭園是傳統的山築以及排列複雜的石組,因採用所得意的風景畫手法關係,以最大限...
大津京(大津宮)是天智天皇在667年時將首都遷至於此,5年後的672 年時因壬申之亂而滅亡的短命首都。實際的城宮位置長年被議論著,直到昭和49年時,在錦織之地發現大規模的臨時搭建的建築物遺跡,經判斷為...
皇子山古墳群是滋賀縣少數的前方後方墳(1號墳,為4世紀後半)以及圓墳(2 號墳,3世紀末左右)。現在的1號墳的東斜面覆蓋著像是當初建造時的葺石,也逐步進行古墳公園的整備。目前到古墳頂上已經可以通行。為...
這裡是大津歷史博物館。 近鄰著京都作為文化都市而發展的大津,擁有著全國第三的國家指定文化財產的件數。 大津歷史博物館於平成2 年開館,主要目的是公開展示著目前所收集,保管,調查研究的多數流傳下來的文化...
在記錄中有提到,672年時,因壬申之亂關係戰敗給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的大友皇子(天智的皇子)就在山前這地方自殺身亡。之後,雖然大友皇子在長久歲月中並不被承認為天皇,但卻在1870年時終於被贈予「...
天孫神社是有著桓武天皇由來的海運神,因每年10月的「大津祭」而知名。同時也被稱為「四宮神社」由來是因為內部祭祀著,彦火火出見尊、國常立尊、大名伴遅尊、帯中津日子尊等四大神明。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指彦火...
建部大社位於瀨田唐橋約東邊約500米。有著近江第一宮之稱,是擁有著許久歷史與淵源的全日本屈指的古社。大社內祭祀的神明為日本武尊。在奈良時代從神崎郡建部鄉遷移制瀨田大野山(所在不明),之後,由建部氏遷座...
這裡是三尾神社 這裡的緣起是在太古時代時因伊弉諾尊作為長等山的地主神降臨在此。 伊弉諾尊一直都掛著的紅白黑三條腰帶,其樣子有點像是拖著三條尾巴關係而被取名為「三尾大神」。作為「MIO」讓當地人喜愛。舉...
這裡是長等神社樓門。 明治39年所建立。 此樓門是依據室町時代的樣式而成是明治時代的樓門代表作品。 被柱子所包圍的中央為出入口成為三間一戶的樣式。屋簷為歇山屋頂建築樣式,檜皮葺的構造,在樓門中是屬於小...
這是位於從舊東海道往西走地長安寺境內的石造寶塔。高約3.3米。八角形的石台上放置著壺狀的塔身而上面擺著六角形的笠石。是其他寶塔中未見過的樣式。據萬壽2年的「關寺緣起」中提到,在這塊地進行關寺復興之時,...
將天智天皇做為主祭神的近江神宮。為了祭祀開創大津宮的天智天皇,在相當於皇紀2600年的1940年時,在宮跡的附近建造了此神宮。傳說神宮營造時得到了多數滋賀縣民的捐獻。現在,境內的計時博物館(一般公開)...
位於京阪電車三井寺站旁的北側為疏水運河。主要是提供京都飲用水,灌溉,水運,發電為目的,於1885年開工,經歷過5 年的歲月於完工。(第2疏水則是在1912年完工,全線皆為隧道延長7.4km)。總長為1...
自昭和9年建設完成的「大津公會堂」以來,名稱以及用途雖然經過變更但作為市民的交流廣場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昭和60年開始,名為大津市社會教育會館以作為社會教育的據點而被利用著,不過因為設施老化以及耐震問...
在江戶時代中期為止,這裡是埋葬著木曾義仲的小小墳墓。之後,因周圍的美麗景色而深深愛上這裡的松尾芭蕉(1644-1694)經常到訪,在大阪去逝的芭蕉透過其遺言,據傳在這裡蓋了座芭蕉的墓。 境內中立著許多...
位於茶臼山中間,是滋賀縣第二規模大的大古墳以被指定為國家史蹟。 據傳是彥坐王與大友皇子一族的墳墓,但實際的被葬者並不明。 墳丘全面是被石塊給覆蓋著,周圍為圓筒土俑,後圓部的頂上也可以看得到土俑。...
約在京阪電車大谷站東方100m,沿著國道一號上有個「逢坂山關跡」的紀念碑。逢坂越曾經是京都與東國和北國連結的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這三個主要道路的集中點之交通要衝。自古開始就是以貴族,武將為首,文人墨...
在安土桃山時代時,豐臣秀吉為了代替坂本城在這裡新築了大津城。 現在城跡碑所在的位置是本殿的遺跡,可以想像出之前的城區是佔了有多大的面積。1980年時發掘出應該是圍城的石牆遺跡,而大津祭曳山展示館旁邊的...